首页 标准解释单 GB/T 43616-2023《气瓶信息化 基本要求》标准编制原则与主要内容
新闻动态
联系我们
地址:北京市海淀区北三环中路31号凯奇大厦B座1022
电话:010-64926282
传真:010-64926282
邮箱:tc31tc31@163.com

GB/T 43616-2023《气瓶信息化 基本要求》标准编制原则与主要内容

1094    2024-01-09 11:52:49   

一、标准编制背景及任务来源

(一)任务来源

本标准项目立项文件:《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关于下达2021年第二批推荐性国家标准计划及相关标准外文版计划的通知》(国标委发﹝2021﹞23号),立项标准名称:《气瓶安全信息化 第1部分:总则》,标准立项计划号:20213311-T-469。

(二)制定背景

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,气瓶作为储运和承载气体的典型承压类特种设备,广泛应用于冶金、钢铁、石油、电子、玻璃、陶瓷、建材、医疗、机械加工、食品加工以及居民生活等行业。根据公开数据,2018年全国气瓶1.5亿只,2019年全国气瓶1.64亿只,2020年全国1.79亿只,2021年全国气瓶2.02亿只,2022年全国气瓶2.35亿只。

由于气瓶盛装的很多工业气体介质具有高压、易燃、易爆、有毒、腐蚀等特性,且由于气瓶属于移动式压力容器、流动范围广、使用条件复杂、操作人员未经过专业培训等原因,近年来气瓶类事故时有发生,造成较大财产损失,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。

气瓶数量大,流动性强、管理环节多,目前影响气瓶安全使用的因素主要是:一是气瓶充装环节,一些气瓶充装站安全投入不足,气瓶安全管理制度缺失或执行不严,充装制度和“只充自有产权气瓶”规定执行不到位,影响气体使用安全,气瓶充装安全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。二是气瓶使用环节,用户选择气体供应商的途径单一,且不能充分了解气体质量、承装气体的气瓶安全情况,造成了气瓶使用安全隐患。三是气瓶检验环节,气瓶检验率较低、超期未检气瓶或报废气瓶流通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。

信息化是实现企业和设备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。随着物联网及大数据应用技术的发展,现代信息技术、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为提升管理效率、促进信息共享、消除管理盲区、有效遏制安全事故发生提供了技术支撑。 

为进一步提升气瓶安全管理水平,发挥信息化、标准化的重要作用,提出本标准项目,旨在夯实气瓶安全管理的基础能力、汇聚气瓶全生命周期数据资源,为实现气瓶企业数字化、气瓶管理智能化等提供支撑。

二、编制原则

1.符合国家法律和政策要求

“特种设备安全法”提出“鼓励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方法的推广应用”。

《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》提出: (十九)加强公共安全标准化工作。坚持人民至上、生命至上,实施公共安全标准化筑底工程,织密筑牢特种设备等领域安全标准网。

《国务院关于印发“十四五”市场监管现代化规划的通知》(国发〔2021〕30号)提出:(十五)保障特种设备运行安全。47.强化特种设备安全风险监控体系建设。优化特种设备监管信息化建设基础和应用环境,推动国家与地方监管数据互联互通,增强数据分析和信用管理功能。

本标准在严格遵守相关法规政策要求的基础上,根据气瓶安全管理需要,积极开展本标准制定工作,切实满足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。

2.可操作性原则

在国家政策法规的指导下,标准从可操作性的角度,在进行深入、广泛调研的基础上,充分结合气瓶设计、制造、充装、使用、检验检测、安全监管等各环节安全管理现实需求,同时参考化学品管理信息化等相关国家标准内容,重点分析气瓶信息化的内涵和外延,从边缘侧、数据侧、系统侧、平台侧等方面重点研究提出标准内容,力求符合行业、企业等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实际。

三、标准主要技术要求

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包括:

第1章 范围。本文件主要规定面向气瓶安全管理的气瓶信息化总体架构,气瓶物联感知技术应用、信息资源、信息化系统平台、信息安全等技术要求,以及气瓶信息化管理要求等内容。本文件适用于气瓶信息化体系的规划、建设和应用。

第2章 规范性引用文件。标准制定过程中,标准起草工作组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,对国内外相关标准进行系统分析,为确保与现有标准内容协调一致,在标准条文中对部分标准进行了规范性引用。本部分列出了对本标准必不可少的引用文件。

第3章 术语和定义。为方便标准使用者理解和使用标准,在本部分列出了气瓶信息化、气瓶信息化系统、气瓶信息化平台等术语和定义,帮助用户理解气瓶信息化。

第4章  缩略语。给出了标准中的缩略语共5项,包括:HTTP、HTTPS、JSON、RESTful API、UTF-8。

第5章 总体要求。从气瓶信息化基本原则、总体架构两个方面进行了概括性描述,提纲挈领,为后续各章内容提供总体方向。

第6章 气瓶物联感知技术要求。重点对条码、射频识别等物联感知技术的应用层面,为气瓶全生命周期信息化提供基础支撑,主要规定了气瓶编码与标识、气瓶扫描读写设备、气瓶充装控制系统、其他物联感知技术(如视频监控、传感技术等)应用要求等内容,侧重与现有标准的协调,并体现鼓励新技术应用的标准前瞻性。

第7章 气瓶信息化系统要求。气瓶信息化系统主要满足气瓶设计、制造、充装、检验等环节用户安全管理信息化需求,本部分主要规定气瓶信息化系统的开发架构、系统建设内容、系统功能要求、系统性能要求等,重点对气瓶设计制造信息化系统、气瓶充装信息化系统、气瓶检验信息化系统、其他信息化系统的相关功能和性能进行了规范。特别是着眼于与国家智能制造等战略在气瓶制造行业的落地,提出了气瓶智能工厂的要求。

第8章 气瓶信息化平台要求。气瓶信息化平台主要满足气瓶数据汇聚、分析、应用等需求。本部分主要规定气瓶信息化平台的数据汇聚、分析、应用等功能要求、性能要求等内容。

第9章 气瓶数据资源要求。提出了规范统一、一数一源、动态同步等基本要求,并针对数据要求、数据换交换涉及的数据接口分类、开发、功能、时效、数据接口消息结构与测试验证方法。

第10章 气瓶信息化安全要求。主要规定了气瓶信息化涉及的物理安全、网络安全、系统和平台安全、数据安全、数据接口安全、安全等级、云安全等内容,侧重与现有信息安全标准的协调一致。

第11章 气瓶信息化管理要求。主要规定了气瓶信息化的人员管理、运维管理、信息安全管理等内容,为气瓶信息化持续有效运行提供支撑。

参考文献。列出了标准起草过程资料性引用的相关文献资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