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标准编制背景及任务来源
(一)任务来源
《气瓶追溯体系建设实施指南》国家标准由全国气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(SAC/TC31)归口,根据《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关于下达2021年第一批推荐性国家标准计划及相关标准外文版计划的通知》(国标委发〔2021〕12号),标准项目计划号为20210932-T-469。
(二)制定背景
气瓶是一类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承压类特种设备,具有数量大、使用分散、流动性大等特点,给安全管理带来了诸多问题。气瓶安全管理中,人(作业人员)的因素、设备(气瓶及其附件)的因素、作业(如充装)的因素等是造成气瓶安全事故的主要因素。
“特种设备安全法”提出“鼓励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方法的推广应用”。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的意见》(国办发〔2015〕95号)提出:“开展特种设备和危险品追溯体系建设。以电梯、气瓶等产品为重点,严格落实特种设备安全技术档案管理制度,推动企业对电梯产品的制造、安装、维护保养、检验以及气瓶产品的制造、充装、检验等过程信息进行记录,建立特种设备安全管理追溯体系。”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《关于加快推进全国气瓶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的通知》(市监特设〔2019〕69号)提出:“以落实气瓶制造单位、充装单位、检验单位(以下称气瓶相关单位)追溯管理责任为基础,以提升气瓶质量安全与公共安全为目标,统一追溯标准,强化信息互通共享,提高监管效能”。
本标准从气瓶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运行的实际与发展需求出发,结合国内外前沿技术标准与气瓶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技术积累,提出气瓶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框架,以兼容、协调、先进、适用为导向,参考质量管理体系PDCA方法,针对气瓶产业链各个环节,确定追溯要素,提出追溯体系建设建议。
通过本标准的制定和实施,引领和支撑气瓶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构建、完善,通过追溯手段的应用,采集气瓶产品设计制造、充装使用、检验等气瓶全链条、全生命周期各环节信息,实现来源可查、去向可追、责任可究,强化全过程质量安全管理与风险控制,提升企业质量管理能力、促进监管方式创新、保障公共安全。服务于整个社会安全水平的提升。
二、编制原则
1.协调一致原则
《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》中指出鼓励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方法的推广和应用,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的意见》(国办发〔2015〕95号)、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《关于加快推进全国气瓶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的通知》(市监特设〔2019〕69号)等各级文件均对开展气瓶追溯体系建设提出了要求。
本标准在严格遵守相关法规政策要求的基础上,同时积极研究国内外相关标准情况,根据气瓶质量安全管理需要,结合气瓶追溯体系建设实际,积极开展本标准制定工作,实现与现有法律法规、规章制度、标准规范等协调一致。
2.适用有效原则
在国家政策法规的指导下,标准从适用现实需要、有效支撑行业发展的角度,开展深入、广泛调研气瓶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现状与发展需要,从构建气瓶追溯体系的实际出发,重点围绕追溯体系结构、追溯体系要素、追溯体系评价改进给出指导,确保标准具备可操作性。
根据气瓶追溯管理的基本要求,按照合规性、全面性、可信性、协同性和动态性原则来确定标准具体内容。1)合规性,即在气瓶安全管理相关法律法规、规章制度、安全技术规范等框架下开展气瓶追溯体系构建。2)全面性,尽可能涵盖气瓶生命周期各环节,确保各追溯主体全面参与、各环节信息全面记录。3)可信性,确保追溯信息采集、记录、保存的真实性、安全性。4)协同性,实现追溯数据在体系内的互连互通,以及跨部门跨区域业务协同、资源整合、信息共享。5)动态性,按照PDCA(Plan-Do- Check-Action,策划-实施-评价-改进)流程,对追溯体系进行动态调整,确保体系与追溯主体需求相一致。
三、标准主要技术要求
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包括:
第1章 范围。本文件主要规定气瓶追溯体系建设目标、原则、基本要求、体系架构、建设要求、实施流程等内容。本文件适用于气瓶追溯体系的建设和应用。
第2章 规范性引用文件。标准制定过程中,标准起草工作组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,对国内外相关标准进行系统分析,为确保与现有标准内容协调一致,在标准条文中对部分标准进行了规范性引用。本部分列出了对本标准必不可少的引用文件。
第3章 术语和定义。为方便标准使用者理解和使用标准,在本部分列出了追溯体系、追溯单元等术语的标准化定义,帮助用户理解追溯体系内涵。本标准共10个术语定义,包括:追溯体系、追溯主体、追溯参与方、追溯单元、追溯系统、追溯平台、追溯码、内部追溯、外部追溯、追溯信息,除追溯平台、追溯信息为本标准定义外,其余术语和定义为便于理解,重复引用了GB/T 38155—2019的相关内容,追溯体系、追溯参与方、追溯单元、追溯码的定义进行了修改,以符合气瓶追溯体系实际。
第4章 目标。重点描述了气瓶追溯体系建设实施的目标,包括:气瓶来源可查、去向可追、责任可究,气瓶信息资源共享,气瓶各环节安全管理等方面。
第5章 原则。从合规性、全面性、安全性、协同性、动态性等角度给出了建设实施气瓶追溯体系的原则,强调追溯体系建设实施的协调、各环节参与、信息安全、协同管理、动态调整等。
第6章 资源支持。参考质量管理体系等体系建设相关内容,给出了气瓶追溯体系建设实施的人员、设施、文件、管理等方面的资源与支持条件的建议,确保气瓶追溯体系建设实施的外部条件和资源支持。
第7章 体系架构。给出了气瓶追溯体系应涵盖的环节、追溯流程架构,并按照气瓶生命周期,对气瓶设计制造、充装使用、定期检验等各子链及参与方进行定义,明确气瓶追溯体系的环节和主体。
第8章 体系要素与建设内容。分别给出了追溯主体、追溯单元、追溯范围、追溯码、追溯标识、追溯信息、追溯平台等气瓶质量安全追溯体系要素及对应建设内容等具体建议。其中:
1.追溯主体:气瓶追溯体系构建、实施、持续运行和改进的责任主体,一般为气瓶设计制造单位、充装使用单位、定期检验机构等。
2.追溯单元:对气瓶、气瓶附件等作为追溯单元或纳入追溯范围进行描述。
3.追溯范围:根据内部追溯、外部追溯等确定不同的追溯范围。
4.追溯码:对追溯单元、追溯主体的追溯码给出建议。
5.追溯标识:追溯标识的选取原则,重点描述了二维码、射频标签等电子识读标志以及标识方式等。
6.追溯信息:重点描述了气瓶设计制造、充装使用、定期检验等各环节追溯信息内容、信息记录形式等内容。
7.追溯平台:气瓶设计制造单位、充装使用单位、定期检验机构等追溯主体构建的气瓶追溯系统,实现气瓶追溯管理、气瓶追溯服务的气瓶追溯平台的功能、信息交换、信息安全等内容。
第9章 实施流程。按照“策划-实施-评价-改进”的过程开展气瓶追溯体系建设,分别从策划、演练与培训、实施、评价、改进等方面,给出了气瓶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实施流程。
参考文献。列出了标准起草过程资料性引用的相关文献资料,共13项。